立即下载
民调:67.2%受访者认为当下学雷锋更具现实意义
2013-05-27 18:42:00 字号: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对10364人进行的一项题为“你觉得陌生人间的信任度降低了吗?”的调查显示,82.6%的受访者认同“超七成人不敢相信陌生人”这一说法。69.2%的受访者表示,“欺骗造假,使社会整体诚信度降低”是信任缺失的主要原因。67.2%的受访者表示,在当下增加陌生人之间的互信、提倡学雷锋更有现实意义。


   受访者中,90后占12.0%,80后占51.3%,70后占25.4%。


69.2%的人认为人际失信的原因在于“欺骗造假,使社会整体诚信度降低”


   本次调查中,针对社科院“超七成人不敢相信陌生人”这一结果,82.6%的受访者表示了认同。


   是什么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缺少互信?调查中,69.2%的人认为是“欺骗造假,使社会整体诚信度降低”,66.1%的人觉得是“缺乏诚信,使人们的防备心加强”,57.0%的人感觉是“物欲横流,人们做事只讲究利益”。其他原因还包括:“法制法规尚未做到完善透明,失信成本较低”(42.8%),“传统伦理松弛,仁义礼智信的伦理教养被普遍忽视”(39.6%),“现代化、城市化程度加深,熟人社会变成生人社会”(32.9%),“彭宇案等社会事件影响了人们的信任期待”(24.8%),“文革期间历次政治运动破坏了人们的信任基础”(17.1%)等。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陈文江指出,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了以单位为基础构建起来的社会,人与人的同质性增强了彼此间的互信。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人口流动加强,原住居民与流动人口间异质性显著,从心理上说,加剧了人们对人际关系不确定性的不安,影响了信任;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打破了原来讲究“公平”的社会制度。 产生信任危机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本该退出市场的政府还在干预资源分配;本该制定标准、有序竞争的企业却在唯利是图;本该建立准则、作为“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却在利益漩涡中“寻租”。这些都造成了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对企业产品的不信任、对社会秩序和价值标准的不信任。“如果政府不能带头在改革中建立公信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就不会提升。”


49.3%的受访者表示遇到陌生人有难处,还会施以援手


   调查中,41.8%的受访者表示曾遇到过“热心帮助别人却遭到拒绝”的情况。但当问到“遇到陌生人有难处,是否会施以援手”时,仍有49.3%的受访者表示会帮忙,其中9.5%的人会“毫不犹豫地帮助”,39.8%的人会“心存疑虑,但会试着帮忙”。20.4%的人“想帮忙,但怕上当受骗”。24.3%的人会“视情况而定”。仅有4.1%的人会选择“离开”。


59.6%的人期待健全法律法规,严惩欺诈者和背信弃义者


   构建陌生人间的信任感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受访者纷纷支招,排在前三位的建议是:“健全法律法规,严惩欺诈者和背信弃义者”(59.6%),“加强伦理道德建设,让人们重拾仁义礼智信”(58.3%),“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提高失信成本”(50.0%)。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长江学者张康之认为,积极重建信任才是当下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另外,需要建立一种“契约型信任”,即加强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没有制度的保障,‘学雷锋’的承诺就有可能变成一阵风。”

编辑:redcloud

作者: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点击查看全文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