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舆情概述
4月19日,一段内地幼童在香港街头小便,遭拍后父母与港人发生冲突的视频,在网上引起热议。
依据最先爆出的视频,事件被描述成内地游客纵容孩子在香港街头小便,在被港人指责拍照后,双方发生争吵,孩子父母动手打人的版本。但次日,另一段更加完整的视频出现,还原当时情景,这段视频显示,孩子父母曾向在场人士极力解释,卫生间排大队,可孩子憋不住了;更有网友提供细节,在小孩小便时母亲专门用纸尿布接住。剧情的反转,引发舆论转向批评发布第一段视频的媒体。
随着事件的发展,舆情持续发酵,媒体和网民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凤凰视频发布的事件视频播放量达5340302次,新浪、搜狐等网站开展了相关话题的调查,微博中的相关信息量达240779条,新浪微博中也开展了有关事件的多个微话题讨论,讨论量达133万。
在新浪微博所做调查中,截至4月22日晚8时,近8万网友对孩子父母表示同情,认为“洗手间要排队,但孩子尿急当街小便可以理解,香港人对内地人还是有偏见”,这个比例占到投票网友的五分之四。
红网舆情中心对网民的具体观点也进行抽样调查,“网民对事件中小孩当街小便的做法表示理解、普遍认为港人对内地存在偏见”两大观点成为焦点;媒体评论中,舆论集中于对“素质的差异”、“文明的冲突”以及“人性的缺失”进行论述。
事件真相已慢慢定型,而针对事件中关于“文明”的讨论还在持续……
二、舆情关注度
(一)视频关注度
4月19日,凤凰视频发布“孩子在香港街头小便大陆夫妻与港人发生激烈冲突”视频,到23日,视频点击达5340302次,评论数达149487条。
(二)微博情况
(截止到4月23日下午16:30)
在新浪微博中,以“孩子香港当街小便”为关键词搜索,截止到4月23日下午16:30,微博总数量达240779,从每日关注量来看,微博关注度持续上升。
(三)微话题讨论量
三、舆情焦点
焦点一:视频隐瞒了什么
4月21日@凤凰视频发布第一段视频后,立刻引起微博网友关注。第一段视频的内容以孩子父母与对方发生冲突部分为主,画面中孩子父亲抢相机卡,母亲推着婴儿车想走被拦,她随后打了对方的手臂。
著名记者、主持人@闾丘露薇在其个人认证微博转发视频并称,“孩子当街便溺,有路人拍照,遭孩子父亲抢走相机和记忆卡,孩子母亲打了路人一耳光。警察到场调查后,父亲无条件释放,母亲涉嫌袭击被捕,准予保释,5月中需到警局报到。”
但随着第二段视频的出现,令发布者的言论倾向受到质疑,有网友认为闾丘露薇有偏见,要求其道歉。因为在最早版本中,该事件直接被描述为内地幼童当街便溺,遭路人拍照,孩子父母与路人发生争吵并抢夺相机、打人。但第二段视频显示,孩子父母反复向拍摄者及围观者解释,曾主动带小孩去厕所排队,但厕所人太多。
@凤凰视频和@闾丘露薇微博招来网友指责。网友观点中以@释不归和@平民王小石为导向,网友几乎一边倒地指责微博上发布该视频的媒体隐瞒事实。
@释不归:凤凰视频四宗罪:1.隐瞒了父母主动带小孩去厕所排队很久直到小孩终于憋不住的事实。2.隐瞒了小孩尿尿时母亲专门用纸尿布接住。3.隐瞒了母亲还把纸尿布装入行李袋提着。4.隐瞒了港人拉扯斥喝且拍了小女孩私处后父母才夺记忆卡。结论:断章取义煽风点火的凤凰视频对不要逼脸拥有最终解释权。
@平民王小石:【评凤凰卫视误导煽怨事件】1.女孩父母表现合理且克制,使用尿不湿并未损害公共环境,面对恶意挑衅仍压住怒火。2.香港警方抓年轻母亲,却纵容侵犯幼儿隐私且限制人身自由的几名香港青年,司法不公挑衅中央对港大有害处。3.凤凰卫视及@闾丘露薇发片面内容误导公众引发陆港网舆冲突,不处置秦火火不服。
但据媒体调查显示,这两段视频为两名网友先后两天发布,故在微博上发布第一段视频时,相关媒体并不知晓还有“前传”。在发现失误后,该媒体做了补救,收集音频、报道等,力图呈现全面事实。
焦点二:小孩是否街头直接便溺
从完整视频显示,孩子父亲被拦下后曾多次反问围观者“去过洗手间了,排队,难道让孩子憋着吗?”孩子母亲也几次提及曾去过洗手间,但人多孩子等不及了。第二段视频最开始显示,在孩子小便时,其母用一片尿不湿接着,小孩站立后,地面并无湿迹。这让网友开始质疑拍照者的动机,对年轻夫妇的行为表示理解。
焦点三:母亲是否打人、为何打人?
在@闾丘露薇的微博中曾提到“孩子母亲打了路人一耳光”,而在其后香港警方的回应和完整视频显示,孩子母亲未打人耳光,引发网友争议。4月23日,@新京报发布的“香港警方还原#孩子香港街头小便#事件:孩子母亲未大人耳光”引发网友转发和评论。
焦点四:后续舆情【大逆转:当街大便,根本未用尿不湿】
4月23日,事件舆情持续发酵,@北京厨子发布“大逆转:当街大便,根本未用尿不湿”引发微博422大分裂的香港街头内地游客小孩小便事件,已经有新的照片证据流出,被抢夺的相机,拍下的是内地游客小孩当街大便的镜头。事实证明大便时小孩父母根本没有使用尿不湿接便,而且不是小便是大便。
视频发出后,网民再一次展开激烈讨论,诸多网民称图片是通过PS出来的,也有网民认为这是事件真相,但香港警方曾公布正确的消息称小孩的确是小便。一波三折的情节再次让事件进入舆情漩涡。
四、舆情观察
(一)网民观点
(来源:新浪调查,截止到4月23日下午15:30)
新浪调查开展以“对于小孩子在街头小便,你的态度是?”为话题的调查,截止到4月23日下午15:30,调查结果显示,64.4%的网民认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理解;23.3%的网民能接受这一行为,但也有10.8%的网民不能接受;还有1.5%的网民觉得说不好。
(来源:搜狐调查,截止到4月24日上午11:30)
搜狐调查开展了以“内地小孩尿急香港街头小便遭报警,你怎么看?”为话题的调查,截止到4月24日上午11:30,共有264880人参与投票,结果显示,39.76%的网民认为香港人对内地人就是有偏见;39.01%的网民认为洗手间要排队,孩子尿急当街小便可以理解;14.16%的网民支持报警,就该治理一下内地人的陋习;还有7.08%的网民认为事实还不清楚,且慢评说。
红网舆情中心对网民观点进行抽样调查,大致分为七类观点,统计的结果与之前的新浪调查、搜狐调查的结果相契合,多数网友认为事件中小孩当街小便的做法表示理解,还有诸多网友认为港人对内地存在偏见,以下是摘录部分网友观点:
观点一:网友认为港人对内地有偏见(20.0%)
网友“374960569”:香港人的优越感让他们自以为是神。
网友:我们去消费的,凭什么还要看你们脸色,看到那么多香港人嘲笑大陆人的新闻,很多以踩低大陆人来抬高自己。
网友:如果是香港人自认为高人一等、是上等人,就歧视大陆人,那真让人心寒。
观点二:港人拍小孩私处不对,父母生气情有可原(16.0%)
@北雁文汇:小孩街上撒尿不对,但是用相机拍照侵犯了人的隐私权,拿他的SD卡一点不违法,因为拍照者违法在先。
@忘了爱:随便小便,触犯香港法律,责任人理应受罚,但香港市民用手机拍照,侵犯了孩孑的私隐,家长的反应是正常的。
观点三:网友指责港媒、闾丘露薇隐瞒事情真相(13.3%)
@释不归:凤凰视频四宗罪:1、隐瞒了父母主动带小孩去厕所排队很久直到小孩终于憋不住的事实。2、隐瞒了小孩尿尿时母亲专门用纸尿布接住。3、隐瞒了母亲还把纸尿布装入行李袋提着。4、隐瞒了港人拉扯斥喝且拍了小女孩私处后父母才夺记忆卡。结论:断章取义煽风点火的凤凰视频对不要逼脸拥有最终解释权。
@平民王小石:【评凤凰卫视误导煽怨事件】1.女孩父母表现合理且克制,使用尿不湿并未损害公共环境,面对恶意挑衅仍压住怒火。2.香港警方抓年轻母亲,却纵容侵犯幼儿隐私且限制人身自由的几名香港青年,司法不公挑衅中央对港大有害处。3.凤凰卫视及@闾丘露薇发片面内容误导公众引发陆港网舆冲突,不处置秦火火不服。
@zhuzhu1103:不以事实为基础的片面报道,作为一个公众媒体人,你的职业操守在哪里?其实就等同于你在街头小便了。
观点四:网友对小孩当街小便的做法表示理解(29.3%)
网友:小孩当街小便是不文明,可这样的情况应该给予理解!真正开始触犯别人隐私,不顾小孩监护人阻止而恶意拍照的那位香港人,他才是开始犯法的那个!
@枫华绝代0826:从生理上来说,小朋友本来就比成年人难以克制一些生理要求,可以谅解。对于某些拍照以及有其他激烈反应的香港人也确实不该。
@红尘不染素衣裳:他们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遇到困难,你们那么多高素质的人,为什么没有一个上前问一句MayIhelpyou?而是冷漠的看着,然后带着你们的有色眼镜苛责一个孩子和无助的母亲。人有三急,更何况是一个没有自控能力的2岁孩子。对待别人情急之下的所做所为,你多点理解和包容,就不会把你的狭隘暴露无遗了。
观点五:网友对小孩父母做法不认同(4.0%)
网友:明知道在香港随地小便是犯法,非得带孩子去逛什么啊,家长也有错,不知道入乡随俗,而且这不是第一起了,有太多类似报道了。
网友“一毛不拔大师”:父母给小孩形成了“可以在外面随便脱衣服”的心理暗示,如此家教并不妥当。还有网友指出,即使洗手间人多,也应该在其附近或者找个僻静、人少的角落解决问题,而不应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当众小便。
观点六:网友认为不应该小题大做(12.0%)
@枫华绝代0826:这样一件事情为什么最终会上升为内地人和香港人两个大群体的素质的层面上来讨论呢?就事论事就好,为何要这样去煽动两大群体之间的矛盾?
观点七:其他(5.3%)
网友:一种变了质的文明,已经与文明背道而驰了,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现在物质文明已到,精神文明已丢,不知道何时才能找回。
网友:大陆的自由行,支持了香港近年来持续繁荣,但也推高香港衣食住行成本,这也带来相当部分港人的无奈和反感,故往往平常小事都可能引起波澜。其实大陆各地发展仍不平衡,但她给香港发展却提供强大支持,望大家互相理解和包容。
(二)媒体评论
内地儿童香港街头便溺事件引发媒体关注,舆论普遍流于对“素质的差异”、“文明的冲突”以及“人性的缺失”的争议中。
观点一:以“文明”为主线展开论述
环球时报《香港拍照者比小女孩街尿更不文明》中提到:香港社会在指出内地游客一些不文明举止的同时,也应对他们整体上给予包容。如果香港社会展现不出这样的豁达,那是他们的集体不文明表现。
钱江晚报《用文明来弥合两地的断层》:文明是一种很好的语言,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都是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如果香港市民能对内地人多一些宽容,我想事情也会变得更好一点。
四川在线《香港街头小便造冲突无须过多解读》:这件事就是大陆香港文明差距导致的行为冲突。大陆父母别拿小孩子说事,没有在内地养成好习惯,到了香港你的不文明行为就会被无限放大。港人把不文明的内地同胞拦住了,我们也无须过度解读,试想,如果这样的事发生在内地,我们没准还要拍掌称赞呢,分明是社会文明敢于与蛮横不文明行为“硬碰硬”嘛,就是这个理啊。
河南商报《指责“内地小孩香港街头小便”背后的偏见》:我不知道,在人类的文明里,三岁小儿当街小便究竟算是多大的罪过;但我知道,如果连一个还在坐婴儿车的孩子终于憋不住尿,都要上纲上线横加指责以致动粗,那一定算不得文明。
观点二:认为不应上纲上线、小题大做
新京报《勿以批评之名党同伐异》:当街小便自然不雅,可放在任何一个公认文明的国家里,似乎也可归入“人之常情”。若有欧美醉汉在香港街头呕吐,恐怕不会有人上纲上线,扣上素质、文明乃至人性的帽子。因此,争论的本质不在于幼童当街小便本身,而在于香港与内地民众在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上的隔阂,以及不同立场的人抓住一切机会借题发挥,将隔阂加以炒作与消费,从而宣扬自己褊狭的理念。
武汉晚报《随地大小便还是随地放任偏见?》:毕竟从个体举动升级为地域性的负面互动,是小题大做,也得不偿失。可惜的是,这种负面互动既存在于香港内地之间,也已经存在于城乡之间、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
观点三:多一点包容,才是相处之道
新华社《理解和包容才是“一国”相处之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内地与香港历来交往密切,合作互惠,香港回归后更是守望相助。秉持同胞心、骨肉情,两地坦诚面对、理性解决交往中遇到的新问题,两地民众彼此多一份理解、多一点包容,才是“一国”中应有的相处之道。
四川新闻网《香港街头小孩尿急大人不能“急”》:港人与内陆本是一家亲,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会造成社会公德、意识形态等诸方面的“隔阂”与不解,这就要多些沟通与宽容。比如一些大陆游客对香港的法律制度不懂,可能会造成一些“违规”行为。对小孩街头小便行为监督指责可以,但不能过激。假如小孩及其父母是你的亲人,路人还会这样拍照冲突监督吗?解决不文明行为就该文明解决,切忌“相煎何太急”!
除此之外,凤凰卫视《恶意利用港陆摩擦更应受到谴责》在4月23日,中肯的评价了事件过程,认为双方都存在错误,针对目前网民的一些激烈评论,评论员提出“恶意利用港陆摩擦更应受到谴责”。
作为严肃的媒体,作为严肃的媒体人,我们不愿意看到两地民众之间因为一些小事而发生族群之间的对抗,我们希望所有人都能心平气和地看待和对待这些问题,不要被别有用心的人所挑动,不要不自觉地上当。可是,我们看到一些激烈的言论时,感到很心痛。香港和内地固然有很多差别,但是,两地的人民不是敌人。
(三)专家观点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联副主席彭长纬:不文明的内地游客只是一小部分,并不代表所有内地人,正如拿手机去拍小孩私处的也只是个别香港人,不能代表700万香港市民,双方及媒体要以平常心看待这些事,避免小题大做,导致矛盾更加激化。
香港明爱屯门马登基金中学署任校长袁国明:在公众场合小便确实不雅,内地夫妻当然是有问题的。但是,如果能就近找到厕所,他们还会让小孩当街小便吗?他说,并不认为内地同胞在个人卫生习惯上会有太大问题,其背后折射的深层次矛盾,是开放“个人行”导致内地游客大增后,香港相关设施配套的滞后。
香港立法会议员、律师谢伟俊:虽然事件涉及的是小孩小便的问题,公共场所并不同于私人地方,在公共场所的拍摄行为并不违法,但从道德上来讲,不是一种合适的行为。另外,假如在公共场所遭遇拍摄,抢夺对方的相机,也有可能触犯法例。
(四)大“V”观点
新京报微博:无论如何,孩子是无辜的。“香港街头,一女童当街便溺遭青年拍照后,孩子父母与青年发生冲突。当街便溺不妥,父母出于对孩子隐私的保护言行或有过激,但在幼童便溺时拍照,这样的‘监督’合适吗?何况对方已说明原委,并用了纸尿裤。此时善意的帮助或提醒或许更好,无论如何,孩子无辜。”
江苏广电总台城市频道新闻栏目官方微博@南京零距离:香港街头小便冲突,别让文明走极端!4月21日凤凰视频发布微博称,一对内地夫妻的孩子在香港街头小便后不顾阻拦要离开与路人争执,之后又有网友指出报道断章取义。任何时候不走极端才称得上是高标准戒律,文明、素质不是打人的戒尺,更不是显摆自己、让别人难堪的东西。
五、舆情点评
内地游客与香港市民就公共场所行为方式问题产生冲突,已非新鲜事。此次事件在内地和香港引发争论,意料之中,网民指责当街小便行为不文明,网民替年轻夫妇辩说这是“出于无奈”,还有网民认为内地游客在港不文明行为被放大镜检视,是一种歧视。
无论哪种说法,我们应用中立角度来看待事件,母亲在情急之下让小孩在公共场所小便,固然不雅,但两个香港青年冲着撒尿儿童拍照是“令人不齿”的,因为他们以维护香港秩序的高尚名义,却故意侵犯了别人的隐私。
而纵观事件中媒体和网民观点,其争论的本质已不在于幼童当街小便本身,而在于香港与内地民众在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上的隔阂,以及不同立场的网民抓住一切机会借题发挥,将隔阂加以炒作与放大,从而宣扬自己褊狭的理念,发表一些言词激烈的观点。
在微博中,@假装在纽约称“文明的意义除了不当街便溺,还有善意与宽容,前者是表象,后者才是根本。真正的文明,是碰到这样的情况,走过去善意咨询那位母亲是否需要帮忙,或者指引她找到厕所,而不是冷漠地拍照当成渲染大陆人素质低下的又一个证据,大陆人的素质的确有待提高,但香港人的文明同样需要提升”获网民大量转发并表示认同,在自媒体时代,作为一名合格的网民和权威媒体都应以平常心看待事情,避免小题大做,而导致矛盾更加激化。
正如媒体评论中说,从一桩小事引爆极端情绪湍流,到两地政府与社会、媒体三方不断深入的事实发现、理性思考、反省到建设性的坐言起行,这正是香港街头一泡童子尿的真正价值所在。
编辑:redcloud
作者:彭梦汝
来源:彭梦汝
本文链接:https://yuqing.rednet.cn/content/2014/04/25/8198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