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深圳滑坡事件网络舆情分析
2015-12-24 14:02:54 字号:

  一、事件概述

  2015年12月20日中午11:40分左右,深圳市光明新区一淤泥渣土受纳场的人工堆土发生滑坡事故。此次事故共造成22栋厂房和民宅被掩埋,涉及15家公司。据国土资源部官微通报,该受纳场主要堆放渣土和建筑垃圾,由于堆积量大、堆积坡度过陡,且没有防护措施对堆土进行支护,导致失稳垮塌。据官方媒体报道,失联人数20小时已变4次,22日凌晨失联人数达85人,事件相关进展还在持续报道中。

 

  二、舆情走势

  截至22日17时,通过百度新闻搜索“深圳滑坡”,相关新闻量上万条。在新浪微博上,关于“深圳滑坡”的相关信息160207条,话题#深圳山体滑坡#阅读量达到了1.6亿次,讨论数量为10.1万,“深圳山体滑坡”、“深圳渣土滑坡”等类似的的话题数量达33个。在论坛中,与深圳滑坡事件相关的帖子达54,406条,涉及事件的各个方面。在微信舆论场中,相关文章达2650篇,且数量还在不断增长。

  

图1 新闻信息量 (数据截止到12月22日17时)

 

图2 微博信息量 (数据截止到12月22日17时)

 

  第一阶段:“山体滑坡”一说引发舆论质疑

    由于事发突然,尚未对事故现场进行技术性调查,因此多数媒体在报道时从直观现象出发,采用了“山体滑坡”一说,这一与公众传统观念中对于山体滑坡发生条件和环境相矛盾的说法,引发了网民对于此事故原因的关注和质疑。

    第二阶段:对政府管理失职的追责和事故真相的愤怒

    12月20日22时,国土资源部官微通报称,事故原因被认定为人工堆放的渣土和建筑垃圾超出荷载能力而导致失稳垮塌,一时间引发舆论躁动。与此同时,有媒体挖出了事故背后非法交易的利益链条,渣土场处在一种无序、监管缺失的状态下违规作业而酿成大祸。

  事故原因的公布,引发了公众和媒体对于事件舆论的高潮。此时公众舆论场开始从对“山体滑坡”说的质疑转向对渣土来源的讨论,以及这场“人祸”背后的问责。同时,事故的真相也引发了媒体对于城市建设中所累积的隐藏弊病的探讨。数据显示,21日,无论是媒体的新闻报道数量还是微博上相关信息的数量都达到了峰值,出现舆论高峰。

    第三阶段:关注救援进展情况

    随着救援活动的展开,失联人员名单公布,此时公众舆论主要集中于对于失联人员救援情况的关注,媒体的报道也多集中于搜救活动的进展状况,舆情热度比起昨日稍有下降。12月22日下午,事故涉事公司有关人员被警方控制。再次引起公众对遇难者的祈福与舆论追责。

 

  三、舆论观点

  1.网民观点

  从上海外滩踩踏事故、8.12天津港爆炸事故到此次深圳滑坡事故,对于这些无辜生命的逝去,网民纷纷发表哀悼和祈福的言论,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悲痛。除此之外,近年来,这种由于人为原因而引起的事故频发,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网友拒绝媒体通稿式的报道方式,更多的是寻求对于事故责任方的责任追问。

  观点一:事故由“天灾”变为“人祸”无辜生命瞬间逝去谁之责

  网友“〓谭〓”:原因不等于责任,就好比路上有水,天冷结冰,有人滑倒了,天冷是原因,摔倒的人腿脚不好也是原因,但是责任在于谁往路上洒的水。网友“东方之珠”称,天津港事件,深圳滑坡,都是人为的事件,完全可以避免,此时的有关部门都去哪里了?

  观点二:舆论指责政府失职行业管理和政府监管存漏洞

  网友“Sun____123”:采石场的边坡要复垦的难度是很高的,所以很多地方都是通过废渣填埋后,再平整覆土绿化。本意是好的,可是显然地灾危评没做,也没任何防护或监测措施,而且堆放方式也不合理。网友“Onceful”认为,这种“堆放点”很可能是做土方工程的私自堆放,零星偷倒的。不出事大土堆在那里,以后需要开发,政府还得花钱清理。渣土行业需要重视,加强管理啊!微博用户“疯一样的妞_Z”认为,深圳政府只关注关内,也就是罗湖,南山之类的,像什么光明新区这些地方名义上是深圳的,实际上就是一荒郊野外,到处都是管理不规范的工厂,治安、环境、行政效率都很差。

  观点三:舆论谴责因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责任安全事故背后的利益链条

  网友“奎星”认为,村镇地方负责人两眼只看住钱,不能看到不合理的开发建设的危害。网友“哑巴~”称,在居民区附近这么大量的堆渣没人处理,有关部门也未进行督促警告。开挖本来就是暴利,不清渣倒渣是利上加利,这部分的劳务费是给了你们的,你们却不顾周边人和自己的安危。老板完全是丧心病狂的牟利!

  观点四:舆论质疑媒体把滑坡事故称为“泥石流”的说法

  网友“Tankman”:中国又一项发明:人造泥石流。网友“征途--戰”:既然是因人工堆土量大坡度陡发生的就不能说是地质灾害,应该是安全事故!@“sllyi旅”:山也是莫名躺枪!你们媒体也是一致对了说法就是山体滑坡。

  2.专家观点

  在受到普通网民关注的同时,深圳滑坡事件也引发了诸多专家和大V的关注

  (1)深圳滑坡敲响城市渣土工程风险警钟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研究员孙其诚称,发生事故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监管不力,建筑渣土在废弃的采石场堆放后,没有按照相关工程规范处理。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吝涛提出缺乏慎重研究的工业产业空间布局将为城市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埋下隐患。科学网博主、地质学家苏德辰认为类似这样的潜在危险在中国还有很多。

  目前,相关部门并未没有公开我国建筑垃圾渣土总量、堆放消纳处置现状,特别在城市周边的情况。同时,在对天然坡体地质灾害能够进行预判的基础上,科学家尚未对人工坡体开展全面研究。专家们指出,应重视城市垃圾渣土的工程风险。

  (2)对“人祸”的追责

  知名网络评论人五岳散人说,有人问为啥不说说深圳滑坡。有啥好说的?在我们祖国,天灾的次生灾难是人祸,人祸的次生灾难还是人祸,天灾那是没招儿,但每一次人祸都能变成领导重视、大爱无疆,万一民间追问责任早一点就能被扣上“救人时你说这个”的帽子,等大爱无疆这一折戏上演,下次人祸就不远了。财经媒体人罗昌平认为,深圳滑坡,人祸当道,一不小心点破了土皇帝的新衣。学者张鸣认为,又一次人祸,深圳的山体滑坡,是人为堆土。但愿,这次的灾难,后来的责任追查不会烂尾。

  3.媒体观点

  (1)滑坡事故暴露出了城市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新京报》对深圳滑坡事件影射出的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深圳发生

  滑坡事故令人难以接受》一文提出,时下有些城市在经济创新方面领先世界潮流,但在社会治理的一些方面,却仍然停留在“农耕时代”。

  《华商报》评论《深圳山体滑坡背后有无“人祸”魅影》认为,深圳山体滑坡不是自然灾害,而是城市治理短板的一次报复。余泥渣土是城市快速发展的产物和象征,但也几乎是中国所有城市的痛。处置不好就会成为城市发展的拖累,形成巨大的安全隐患,危及环境乃至老百姓的生命财产。

  国际在线的评论文章《深圳滑坡的是城市管理不是渣土》评论道,在经过粗放式管理和发展之后,发达城市的主要城市魅力来自精细管理带来的城市生活服务便捷,同样也包括居住环境的安全,这是一个城市能够吸引人常驻的基本条件,显然深圳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多遗憾。

  (2)对政府应重视安全生产的呼喊

  南方都市报《城市飞速发展需要妥善处理渣土》一文认为,在城市飞速建设发展的和平时期,必须以一种临危履薄的态度重视安全生产,否则一起偶发性的事故也可能造成惨重损失,给社会带来巨大伤痛。

  《环球时报》社评《滑坡事故让深圳的光鲜打折扣》中提到,这起事故剥去了深圳这座作为中国最发达地区之一的外在的光鲜,暴露了其内在管理的“一团乱絮”。如今,大多数人还允许生活的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生产风险”,以侥幸态度看待它们的“低概率”,追求财富与安全之间的某种“最佳平衡”。现在的安全生产准则是从上向下强制推行的,它的真实社会基础仍比较虚弱,尤其是没有得到现实经济法则的支持。因此除了追责,中国社会还需要有更多的内在变化,要让安全生产从一句口号、一面旗帜变成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价值,用它来支配我们的全部行动。

  (3)对于公共资源成为牟利工具的指责

  《晶报》在其《赶快!排查各类安全隐患》一文中说道,当公共资源成了某些人的牟利通道,余泥渣土几欲成了深圳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

  香港《东方日报》发表题为《不是山体滑坡而是良心滑坡》的文章称,在没有地震、

  暴雨等自然灾害诱发的情况下,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与其说是无可避免的山体滑坡,还不如说是完完全全的良心滑坡,是名副其实的人祸。

  凤凰评论评论员杨耕身在《深圳山体滑坡,谁在装睡?》一文中指出,深圳当地的一些媒体曾对泥渣隐患问题进行过报道。红坳村村民也曾反映过泥土车偷倒渣土问题。不论是环评,还是媒体,或者是物业公司,都曾经不断地在呼喊,然而它们终究没能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这个装睡的人,正是深圳市的相关监管部门。

 

  四、舆情点评

  与上海外滩踩踏事故、8.12天津港爆炸事故等人为导致的突发事件舆情一样,深圳滑坡事件中,网民对遇难者的哀悼以及对于政府管理缺位的谴责依然是此类突发事件中舆论的焦点。与此同时,媒体和网民通过对事故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思考,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土地资源和渣土合理利用问题也成为了舆论的另一大焦点。

  1、媒体在此次深圳滑坡事故中发挥了自己喉舌的功能,起到了监督和问责的作用

  通过紧跟事件发展动态的持续新闻报道,媒体发挥了较好的舆论引导作用。无论是媒体在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进行的事故问责,还是随着调查的深入,对于事故背后利益关系的揭发,再到各大报刊通过社评所引起的网民对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隐藏的问题的思考,都及时的部分缓解了网民对于这起事故中无辜生命逝去的愤怒之情,对舆情有一定的平息作用。

  2、政府发布信息及时,公开透明,掌握了一定的主动权

  尽管在事故发生之初,媒体把事故简单归结为“山体滑坡”的说法引起了网民的质疑,引发了舆论高峰。但是官方在第一时间公布了事故调查结果,化解了这一阶段的舆情危机。除此之外,国家测绘地信局所发布的山体滑坡前后影像对比图,也让网民对滑坡事故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同时,深圳市政府多次召开新闻发布会,更新失联人数和名单,公布救援情况和救援方案,给担心的受众以心理慰藉。截止到23日上午10时左右,深圳市已经召开了6场新闻发布会。在此次事件中,政府抓住信息公开的黄金期,引导舆情,取得了网民的信任,缓解了对政府的质疑之声。

  3、充分发挥新媒体在舆情事件中的功能

  除了召开记者发布会,相关部门还利用微博等新媒体技术来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舆情的平息。如国土资源部利用微博公布调查结果,公安部消防局和广东省公安消防总队分别通过其官方微博@中国消防、@广东消防,向社会公布了第一个被救援出的失联者信息。除此之外,包括中国日报、Vista看天下、中国新闻周刊、北京青年报、羊城晚报、现代快报、晶报、广州日报、中国之声在内的多家传统媒体也在其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对事件进行关注和报道,与网民进行互动和交流,从而疏散社情民意,起到了“减压阀”的作用。

  4、民间舆论场理性凸显

  在深圳事件发生后,网民对于事件的关注除了祈福,还主要集中于事故产生的原因、事故的问责以及失联者的搜救活动,民间舆论场趋于理性化。

  综上可见,在此次深圳滑坡事件中,政府的反应速度和处理结果均呈现出较为良好的效果。在互联网时代,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新媒体在舆情传播中的作用,激发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合力”,掌握舆论主动权,明确舆论导向。同时,在舆情基本平息后,要完全化解舆论危机,首先涉事公司相关管理人员和政府部门责任人要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和惩处。与此同时,为了避免类似的惨剧重演而再次触发民众愤怒的神经,政府也应该反省其在城市治理中存在的漏洞,改变一味追求城市建设速度和面子工程的政绩观,用长远的眼光重新审视城市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编辑:redcloud

作者:杨瑾

来源:杨瑾

点击查看全文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