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祝华新:从市长与市民茶馆共话环保说起
2018-01-05 09:14:54 字号:

  12月22日傍晚,成都市市长罗强再一次与市民相约茶馆,共话环保问题。在成都高新区蓉创茶馆,木椅伴着盖碗茶,市长给大家报告了过去一年成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展,听取大家意见。接着,樊建川、方方、张建华、钟锂、王健、王永忠、李炜、郑莹莹等来自众多行业领域的市民,就项目施工统筹、汽车尾气治理等公众广泛关注的环保问题,与领导干部现场互动。话筒来回传递,现场气氛热烈。


  


  2016年岁末,成都雾霾严重,还是代市长的罗强也曾走进茶馆与市民交流。一度有关彭州石化的话题被视为“禁区”,没有公开讨论的氛围。成都环保部门邀请参加市长座谈的市民先行实地探访彭州石化,罗强坦率地说:“对于雾霾,首先必须正视,不正视就无法解决。既然我们的目标是治理,就应该公开来说。”今年7月,四川省环保厅厅长于会文邀约网民面对面畅谈四川环保问题,也谈到了彭州石化。环保厅事先打招呼:提问不设限,没有框架,拒绝套路!

  对于环境保护这样的民生问题,政府的公共治理要充分考虑每个市民的切身利益和心理感受。罗强市长表示,成都大气污染防治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环境的彻底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打攻坚战,更要打持久战”。这一态度得到与会者的认同。群众是讲道理的,他们理解环境治理的复杂性。学会对话,有效沟通,能够减少社会治理成本,促进各级领导干部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广泛商量有助于凝聚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庆祝人民政协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语重心长地指出:“涉及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事情,要在全体人民和全社会中广泛商量;涉及一个地方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这个地方的人民群众中广泛商量;涉及一部分群众利益、特定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这部分群众中广泛商量;涉及基层群众的事情,要在基层群众中广泛商量。在人民内部各方面广泛商量的过程,就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这样做起来,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才能具有深厚基础,也才能凝聚起强大力量。”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各地出现了许多好事例。如在一些城市网约车新规中,普遍兼顾了网约车司机和乘客、出租车司机、本地户籍市民的利益关切,为网约车这个新事物留下了发展的空间,同时不断加以规范。像成都市,专车司机的资质不限本市户籍,放宽到拥有“成都市居住证”即可;巡游出租车可以跨过其他程序,直接申请从事网约车服务,不换车、不换人,推进新老产业融合。

  《人民日报》针对网约车改革发表评论指出:“人民”是具体的,打车者是“人民”,专车司机是“人民”,的哥也是“人民”,那些希望少一些出租车、多一些发达公交系统的市民,也是“人民”。出租车改革关系数百万人生计,关系整个公共交通的公益性,应让各方利益的代表充分表达意见和诉求,于合作博弈中求取改革的最大公约数。


  制定公共政策需及时释疑解惑

  12月20日,财政部部长肖捷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文章,其中一段话90个字与房地产税有关:按照“立法先行、充分授权、分步推进”的原则,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和实施。对工商业房地产和个人住房按照评估值征收房地产税,适当降低建设、交易环节税费负担,逐步建立完善的现代房地产税制度。

  这90个字在舆论场上引起强烈关注,特别是一些中等收入者有这样或那样的担心。其实,肖部长的文章主要是讲一种政策价值取向,到每个购房者实际缴纳那一天还有一个相当的过程。专家建议,房地产税涉及产权形式、评估价值、征管条件等一系列复杂问题,最有效的方式是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征求意见和建议。

  今天一些政务舆情中,相当一部分是政策被误解误读而引发老百姓抵触情绪的舆情。2016年国办80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实施细则》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后,要做有关政策的“第一解读人和责任人”,谁起草、谁解读。

  在民生决策上,需要包容和鼓励公众表达关切,包括给老百姓的不同意见以顺畅的上达通道。为政者不要嫌弃来自多方面的声音,认为是成心给自己添堵添乱。前不久,在江苏省委法律顾问聘任座谈会上,省委领导以“最稀缺资源是不同意见”这句话,来勉励法律顾问坚持问题导向,善于发现问题,做到恪尽职守、善建诤言,特别是勇于提出不同意见。


  克服不作为,防止乱作为

  各级领导干部锐意兴革,奋发有为,是黎民百姓之福。遇到问题绕着走,对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视而不见,得过且过,是缺少政治担当。但是,克服不作为的同时,也要防止乱作为。大呼隆、层层加码的运动式治理,经常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为了把好事做好,事先应做好充分的沟通,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过去,一些地方有过把好事办砸的教训。2012年,河南周口开展大规模平坟复耕和殡葬改革,初衷是保护耕地,避免死人与活人争地。但由于基层单位采取简单的强制措施,短时间内平坟200多万座,而新的公墓建设简陋,怨声四起。

  在四川地震重灾区什邡,市里为了拉动灾后重建,煞费苦心引进钼铜项目,但什邡百姓担心重金属项目污染家乡环境,上街抵制,发生冲突,结果被迫宣布“永久性停建”。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编写的学习资料,把该事件作为违反群众路线教育的反面案例,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利国利民的项目为何不得人心?上项目是为了群众,但若不能化解部分群众对项目引发环境污染的忧虑,群众就不领这个情;虽然经过了环评等一整套程序,但项目筹划审批阶段缺少了民意听证,不听群众意见想强行上马,就行不通。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提出:“广泛畅通各种利益要求和诉求进入决策程序的渠道,广泛形成发现和改正失误和错误的机制,有效克服决策中情况不明、自以为是的弊端,是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所在。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涉及人民利益的事情,要在人民内部商量好怎么办,不商量或者商量不够,要想把事情办成办好是很难的。”我们各级干部在自己的工作中必须认真贯彻这一要求。


  舆情压力“进城了”

  前些年,网络舆论的压力往往多在城乡接合部,如成都金牛区唐福珍自焚案、瓮安事件、石首事件等,涉及弱势群体居多。近年来,舆情压力有向一线城市蔓延的趋势,涉及城市居民、中等收入群体等。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2017年10件热点舆情事件的数据挖掘表明,城市规模越大,网民对热点舆情事件的参与和表达度越高。一二线城市成热点舆情事件中网络舆论主要发声地,占比达71.6%;80后城市居民成舆论场最稳定群体,90后群体成为热点事件舆论声量主力,00后网民作为新生代力量也逐渐走向网络舆论场的舞台。如果说弱势群体主要关心就业、强制拆迁等极端个案,在意的是利益补偿;而城市居民中产阶层更多地关注幼儿园、学区房、医疗、规范执法、财产安全等问题,更在乎安全感和个人权益保护等问题。

  面对新的舆论态势,需要高度警觉社情民意的微妙变化,在决策前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吸纳公众意见,注意舆论的反弹。特别是一线城市、中等收入群体的意见表达,在网上有更大的舆论能量,需要及时回应、妥善应对。

  对此,罗强说得好:“城市如同一个家庭,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需要我们每个家庭成员共同努力,想一想我为这个城市做了什么、还能多做些什么,共建、共治、共享我们共同的美好家园。”

编辑:redcloud

作者:祝华新

来源:祝华新

点击查看全文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