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民频频对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公共事务发表观点和看法,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互动越来越频繁,边界日趋模糊。网民力量的存在,说明舆论影响决策、改善社会治理方式的空间正在拓展。客观来看,政府职能部门对网络舆情的线上处置和情绪安抚,已经成为引导舆论、改善舆论环境、有效进行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具体的舆情处置过程中,如何消除舆论场中的杂音,引导各方理性发声?
一、理念层面:与社会公正同频
网络舆情的产生,既因转型社会中的结构性矛盾引发,也因网络自身的特点导致。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在各种社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多元化的利益群体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和冲突。地方政府通过公共政策维护和创造公共价值,维护社会基本的公平正义,消解社会矛盾,这是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新的形势下,地方政府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更要不断适应民主、开放、互动的网络生活,积极擎起社会公正这面大旗,在具体的舆情事件中实事求是、勇于担当、力行立改。
二、应对层面:与舆论节奏合拍
网络舆情是社会心态的真实反映,着力解决社会矛盾是消解舆情的关键。当公共事件出现后,有的政府部门习惯在封闭的环境下协调解决问题,对外封锁事件的信息,把“封堵打压”这种非常态的应对舆情手段当成“救命稻草”。网络时代,在处置舆情的过程中不仅要面对问题本身,还必须面对社会大众的质疑,封闭、僵硬的内部处置方式将会产生连带效应,导致舆论关注重点从对事件真相的追究,转移到更大范围的质疑和批评。政府部门应踩准舆论场节奏,在具体的舆情事件中不偏不倚、依法依规处置,避免产生群体性对立情绪。
三、引导层面:与网民情感共鸣
在信息发达的网络时代,社会公众更加积极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并且更加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近些年来,一些民众在具体的事件中利益受损,往往会产生一些怨气。如果应对方式趋于程式化,有可能导致他们“自寻出路”。
故此,政府部门在引导舆论时,必须考虑公众的关注点和情感点,正确处理点与面的关系、质与量的关系、快与慢的关系,引导理性、有序、合法地表达自己的诉求。这样不仅能大大降低引导舆论的成本,更能培育网络自我净化的修复力量,避免“豆腐盘成肉价钱”。
四、管控层面:与网络治理同向
社会共识被传递和被认同,对形成和引导社会公共价值、凝聚民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自媒体环境中,多元诉求促使各方声音迅速崛起,一些活跃网民的力量日渐强大,他们的言论具有一定的号召性和感召力,尤其是在公共话题交叠地带,网上的浮躁与喧嚣蔓延至网下,加剧不良情绪的蔓延。一旦社会共识消解,有些人心理的原有倾向和选择过程将会发生改变,产生新的有序结构将更为困难。与网络治理同向,就是根据网络自身特点,集中力量做深入细致、定性定量的分析,摆脱一事一议的困扰,从诸多舆情事件中找到共性和特点,实现对同类舆情事件的“靶向解决”。
舆情工作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的工作,政治性、政策性、综合性和技术性要求很强。做好舆情处置工作,必须正确把握其内在要求和基本规律,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网民介入公共事件提供了难得的交流平台,也直接影响网民对现实世界的理性判断。
要想从根本上消除舆论场杂音,需要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实现信息互通、协调有力、处理高效,唯有如此,网络舆情才能得到及时、高效、合理的应对和解决。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特约舆情分析师 颜陈
编辑:redcloud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特约舆情分析师 颜陈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特约舆情分析师 颜陈
本文链接:https://yuqing.rednet.cn/content/2019/01/17/8196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