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晚,来自哔哩哔哩的广告短视频《后浪》在社交网络刷屏,B站一夜之间爆红网络,“后浪”话题抢了头条。
据红网智库数据,截至5日17时,网上相关信息共计76万余条,其中微博67万条。仅@人民日报开设的新浪话题#献给年轻一代的演讲#阅读量达4.4亿,讨论26.3万。
《后浪》网络关注走势
@人民日报 开设的新浪微博话题
“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生活”“心里有火,眼里有光”“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等文案,受到许多网民的追捧、点赞。
但与此同时,网络上也有较多诸如“矫情”“非常尴尬”“实属自嗨”“充满说教意味”“不懂年轻人”等槽点。
与舆论场上意见多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本市场对B站态度却出奇一致。据华尔街见闻,《后浪》出圈,B站股价逆势大涨超6%。观潮君认为,这种矛盾的表象,恰恰印证了资本市场看好《后浪》、力挺中国年轻人的实质。所谓“一看经济,二看‘年纪’”的新经济现象,正是对移动互联网时代,资本市场对年轻人引领未来的诠释。
争 议
B站本来在过去的时间里被认为是中国网络亚文化的代表,集聚着中国最大多数的年轻人,他们一度以意识流、情感流、阅后即焚式的状态边缘化存在,而今,孩子们不是在微博、抖音上,就是在B站的世界里,它已确确实实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集聚平台,读懂B站,读懂年轻一代,切中的是关乎每一个家庭的重大时代命题。
《后浪》推出后,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制作精良,更因为其中鲜明的时代立场而广受热议。
短视频以国家一级演员何冰老师演讲的形式呈现,毋庸置疑,这个文案惊艳到了整个舆论场,但也引发了“前浪”与“后浪”、“后浪”阵营自嘲等一系列热议话题。
首先是“前浪”对此反应强烈,有的认为我们确实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眼中的年轻一代,他们在日益开放的网络环境中耳濡目染,已经不是我们眼睛所能看到的孩子,他们内心深处的沟壑,我们这一代“前浪”已难以企及;有的感叹,长江后浪推前浪,后生可畏是不争的事实;有的认为,短视频直接针锋相对持不同观点的“前浪”,本身就充满了火药味,有的吐槽短视频“具有浓厚的说教”。比如微信公众号“传媒茶话会”刊文称,“《后浪》以一人之口代万人立言,以貌似权威的口气,要代表广大青年人的生活和价值观。”
一些网民认为,《后浪》过于简单的“讨好”年轻人,反而和年轻人有了隔阂。不少网民评论“没啥感触,挺尴尬”“从未见过如此正经的B站”。
还有网民指出,短视频中呈现的元素、场景过于华丽、光鲜,没有全面反映当代的青年群体,这也是被网民吐槽较多的点。
“燃财经”认为,此次争议给B站敲响警钟。《后浪》刷屏后,B站上迅速出现了更符合B站表达风格的二次创作——《libilibi献给爷一代的演讲<前浪>》,不少人转发到朋友圈,“这才是真正的B站”。很显然,一部分老用户更熟悉和喜欢这样的表达方式,解构、反讽,用表情包和鬼畜素材说话。
虽然《后浪》因“鄙视链”等现实存在,未能在“后浪”群体里形成全面深度“共情”,但却圈粉无数“中浪”“前浪”。这也让B站“出圈”成为舆论热议的另一个话题。 实 质有自媒体大V称,B站肯定策划已久,选择这个特殊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五四”时点,刷屏网络,并不是讲给B站的年轻人听的,而就是想通过这样的现象级传播——出圈,讲给手中握有社会资源的中老年用户听,让他们来关注、投资。虽然网络上许多人认为“转发《后浪》的都是80、70后”,但这恰恰符合B站近期“出圈”、“用户增长”的战略。因此,不少宽容的网民也称,不用太过较真,当成一个简单的商业广告看。
舆论普遍认为,此次《后浪》刷屏,成为B站在今年初的跨年晚会之后的又一“出圈”力作。观潮君以为,从固有的亚文化“标签”中成功“破圈”,并非一件易事,而且这一“破圈”本身就是重大的社会群体的网络蝶变问题。第一财经也认为,对于B站而言一场主流化探索之路才刚刚开始。那么,《后浪》是怎样在“出圈”上做文章的?
从视频元素上看,《后浪》短视频虽然也呈现了电竞选手、UP主等网友熟悉的形象,但更多的是主流的、大众化的元素。B站亚文化的“标签”在刷屏中被弱化,当代青年精神面貌的主题得到升华,这事实上也为B站的社会期待圈定了发展方向。
渠道选择上,既有自己的bilibili平台,也选择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黄金时段,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在其策略中得到最大体现。更为重要的是,B站敏锐地抓住了“五四青年节”这个有着重要意义节点与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环球时报、新京报、澎湃等主流媒体联合发布,得到@人民日报等央媒的重点推荐,“借势传播”让“小网站”的高度上升到国家层面。
此外,短视频选择何冰作为“代言人”角色,虽然如前所说,具有争议性,但说到底,却是符合B站的“出圈”战略目标。何冰扮演过《大宋提刑官》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电视剧角色,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演员、演讲者、朗诵者,是比较公众化的人物,也是具有极强公信力的“KOL”。
启 示
不看广告看疗效。观潮君认为,此次《后浪》刷屏,虽有争议,但不失为一次成功的“后浪可畏”“B站很牛”的双重营销活动,而其中的手法,更是给人以启发。
借势传播。时、度、效,不仅是要求更是方法,一个恰当的时间节点、一个恰当的主题,往往能产生巨大的传播力。
融合传播。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的作用依然不能小觑,而他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影响力和公信力上。
制造争议。虽然出品方称,《后浪》引发的争议并非其策划出来的,但这种适当的争议却实实在在给B站带来巨大的吸睛效应。
《后浪》火了,只是给这个时代提出了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我们要如何育新人。
这是网络话题,也是全民课题。
编辑:redcloud
作者:白杨波
来源:白杨波
本文链接:https://yuqing.rednet.cn/content/2020/05/06/8196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