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底,又到了各地熏腊肉的时间,最近几天熏腊肉的话题也着实火了一把,不止冲上多个平台热搜榜,各大媒体也纷纷刊发报道、评论,予以关注。
(话题一度冲上微博热搜第2位。)
事件起源于近日四川巴中市通江县、南江县的一纸通告:城区禁止私自熏制腊制品,熏制腊肉、腊肠等需送到指定的集中熏制点。通江县的通告中还公布了两个集中熏制点的地址和电话,其中一家注明“熏制限于在该公司购买的肉制品”,被指打卖肉广告。两地多个集中熏制点负责人均表示,集中熏制要收取加工费或材料费。通江、南江两县综合行政执法局称,出台该规定是为了应对大气污染防治,兼顾环保和用火安全。集中熏制点过少、收费以及为了应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理由都遭到了舆论质疑。
(影响力指数:☆☆☆☆)
网络传播情况
(舆论敏感指数:☆☆☆☆)
信息总量大。据红网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1月24日10时,网上相关信息总量达4.73万条,平均传播速度为829.73条/小时。其中,敏感信息4.17万余条,占比88.2%。
(传播互动指数:☆☆☆☆☆)
互动声量高。相关信息转发数为26.6万,评论数为131.22万,阅读数为4263万,互动声量达4552万。
(舆论压力指数:☆☆☆☆)
媒体评论多。针对禁止私熏腊肉刊发评论的媒体包括中国青年报、央广网、中国妇女报、南方都市报、红网等数十家中央及省市级主流媒体,火力可谓相当猛烈。
禁止私熏腊肉为何惹争议
禁止私熏腊肉是否真有利于大气污染防治。中国青年报评论文章《“禁止私熏腊肉”为何引争议?》就此提出疑问,为何延续多年的烹饪方法,忽然被判定污染环境了?与企业污染、汽车尾气等相比,熏腊肉带来的空气污染究竟有多大?相关管控是否有必要到完全禁止私自熏制的程度?集中熏制对防止大气污染到底起多大作用?南方都市报也发文质疑,“指定熏制点和居民自己熏制在污染总量的排放上是否有明显优势,能够有效控制排放总量,是需要证明的。否则,就是为了达标而达标。”
给民众生活带来不便,更有“做生意”之嫌。看看新闻文章认为,这次两地熏肉禁令之所以引起争议,关键也不在禁令本身,而是和集中熏制点的服务有关。四川通江县公开的两处熏制点,一处是新修建的,内部设施还在完善,“预计11月底才能开始服务”。另一处熏制点,则写明熏制“限于在该公司购买的肉制品”,也就是说,不在该点购买肉制品,不能进行熏制服务。让百姓觉得这不是在做服务,而是在做生意,是算计。
一禁了之的城市管理是种懒政。央广网评论指出,为应对大气污染防治,就将私熏腊肉一禁了之,有懒政之嫌。如果说私自熏制腊制品污染环境,那么集中熏制就不污染环境了?倘若烟熏工艺有改进空间,相关部门应与群众一道想方设法改进工艺,提高技术水平,降低烟气缭绕,而非生硬禁止。
规范腊肉熏制如何形成共识获得认可
要做到“尊重传统、方便市民”。央广网评论《以污染大气为由禁止私熏腊肉 谈何“尊重传统、方便市民”?》认为,对于这些涉及地方习俗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活动,不可粗暴改造。即便要改造,也要切合实际,注意方式、注重民意,否则只会激化矛盾。《现代快报》发表题为《禁止私熏腊肉,环保要抓,民意也要听》的评论称,城市执法说到底也是门技术活,为民办事,还真不能一禁了之。要改善生态环境,改善民生,首先还得考虑民意。红网评论文章指出,一纸禁令,就让无数群众必须改掉祖祖辈辈的乡俗,过于生硬,给当地群众、网上群众都留下的是丝毫不考虑群众意愿的观感。
要防止拍脑袋决定和“一刀切”举措。深圳晶报文章指出,大气污染防治应该修订标准、提高标准,如果连熏腊肉都是污染环境,这样下去的话自己家烧火做饭炒菜,油烟太大是不是也污染环境?政策出台需要调研,不能脑门一拍就出台。环境污染里有多少是熏腊肉产生的?
要防止有人借机垄断牟利。正观新闻推出题为《四川两县禁止私熏腊肉,别用“环保”的棒子乱敲》的评论,表示禁止城市私熏腊肉不是不行,但前提是指定的集中熏肉点数量足够、价格合理,而这恰恰是问题所在。自己熏肉的成本不高,怎么一集中起来,收费反而高了许多?收的费用都用到哪里去了?是腌制、熏制的过程,还是有人拿着环保的幌子中饱私囊?”极目新闻也有类似的担忧,称集中熏制的收费要体现公平合理的原则,让居民能够接受。同时,集中熏制不能成了垄断,将便民服务变成了一门生意。
(红网舆情中心出品)
来源:红网
作者:夏熊飞
编辑:白杨波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yuqing-wap.rednet.cn/content/646755/68/13292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