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舆评 | “好人”评选争议,官方回应何以前后不一
2025-08-14 10:29:35 字号:

舆评 | “好人”评选争议,官方回应何以前后不一

配图.png

公示页面。

文|张瑜

一场舆情风波,官方两次回应,但信息却相互矛盾。

据报道,8月11日,吉林省白城市精神文明办发布《关于白城市拟推荐申报2025年第二批“吉林好人”候选人的公示》。其中,候选人齐某的孝老爱亲先进事迹遭遇质疑。

公示材料显示,齐某,女,2002年出生,镇赉县五棵树镇综合服务中心基层治理专干。其践行孝道的事迹主要为:全程照料患糖尿病住院的奶奶、攒钱陪爷爷逛北京天安门圆梦;工作中,耐心帮老人用手机办业务、教操作,入户帮做家务;生活里,记挂父母喜好,炒菜多放父亲爱吃的辣椒。有网民认为,“炒菜多放辣椒,这些事迹是不是太小了”。

8月12日,有报道称,白城市精神文明办工作人员回应,目前已经接到群众对候选人齐某候选事迹的质疑和反映,已经取消了齐某作为“吉林好人”的候选资格。

报道截图1.png

早前报道截图。

但次日,吉林媒体发布了《求证|她的“吉林好人”候选人资格没被取消!》一文。白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发声表示,现在评选还处于公示阶段,针对候选人的各方面意见,“我们都会收集、整理、记录,后期还会进行认真细致核实,审核把关,判断其是否符合‘吉林好人’标准”。

吉林网辟谣.png

中国吉林网报道截图。

前后不一的两份官方回应,不啻于“自我打脸”。对于政府机关而言,类似极不严谨的低级错误一旦发生,“权威”标签就会出现裂痕,公信力的损伤不可小觑。

一种可能是,官方的态度和决定确有“转向”。也即,面对舆论质疑,涉事部门最初判断认为,齐某的事迹描述过于平常,难具说服力,因而决定取消其候选资格,但后续可能又发现,齐某的实际事迹远超公示材料,遂采取了更为审慎的处置。

可以注意到,最新报道披露,“齐某在家庭经济拮据的情况下,仍坚持善待亲人,患难与共,守护相助”。而这些“加分项”,并未体现在最初的公示材料中。另外,白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还在受访时表示,“齐某是亲友和同事心中的好青年,传递着孝老爱亲的温暖力量”。如此公开进行“官方背书”,底气十足,恐怕也离不开事实支撑。

另一种无法完全排除的可能是,涉事部门在舆情回应制度上存在疏漏。比如,工作人员将内部拟定意见当作正式决定对外发布,造成“取消资格”的错误信息流传。

面对舆情,涉事部门应当回应。但“回应什么”,显然不应没有把关约束。至少,未经审核的内容,任何人都不能对外发布。这恐怕是必须坚守的一条原则。进一步来讲,“谁来回应”,也应当有章可循。统一了“信息出口”,无疑能更有效地把控“对外发布”。

当然,无论是哪种情况,官方的态度和处置都经历了二次调整,并且不是“微调”而是大幅“转向”,由此反映出的是前期调查和初步决策过于仓促。这背后或许涉及一个值得关注的深层问题:一些地方对舆情过度敏感,希望尽快息事宁人,甚至主动迎合舆论情绪,乃至放弃了对事实的深入核查,放松了对规则制度的坚守。

就此,需要提醒的是:公平公正地处置好“事情”,才能真正平息“舆情”。否则,可能会埋下更大的“火种”。类似的教训,已经不少了。

来源:红网

作者:张瑜

编辑:周怡琳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