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舆评 | 宽容对待消费者的批评,西贝需补上这一课
2025-09-17 11:02:29 字号:

舆评 | 宽容对待消费者的批评,西贝需补上这一课

红网舆情中心(红网智库)出品

文| 张瑜

西贝与罗永浩之争,逐渐趋于平息。

回看这场冲突,舆论的倾向比较清晰。“一步错,步步错。”有媒体如此评价西贝。那么,西贝何以一路偏离“正轨”?

观念决定行动。西贝从一开始,就流露出对消费者批评的不宽容。败局,或也就此埋下伏笔。

图1.png

“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这是罗永浩最初对西贝的吐槽。他还表示,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

罗永浩口中的预制菜,到底是指什么?诚然,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知,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并不纳入预制菜范围。但是,民间也有自己的朴素理解。在大多数人看来,经过中央厨房处理、只需简单加热即可食用的菜品,也被视作预制菜。

西贝一方强调“按国家标准,西贝100%不是预制菜”,当然不能说错,但仅止步于此,也就回避了现实的复杂性,放弃了与消费者乃至大众深度对话的机会。

还要看到,罗永浩的吐槽,并非全然是情绪化的指责。譬如,非现炒类菜品的价格应区别于现炒菜; 吃的是不是现炒菜,顾客应有知情和选择权利。这是他,也是其他消费者的真实期待。

西贝若能打开格局与胸襟,那么,完全可以从批评声中读懂这些有价值的议题,进而对该澄清的地方予以澄清,对消费者的合理关切进行积极回应。

遗憾的是,西贝高举“国家标准”,紧盯罗永浩不太严谨的表述,开始了强硬的反击。

于企业而言,一个基本常识是:谁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谁就能拥有更多竞争优势。优秀的企业,则善于捕捉消费者的需求。这就包括,从刺耳的批评中,去打捞有价值的声音。拒绝“有瑕疵的批评”,容不下任何沙子,实际上也就容易堵塞企业进步的通道。

西贝某门店.png

当然,企业的决策,终归是具体的人来作出的。企业如何对待外部批评,是宽容还是严苛,反映的是掌舵者的价值取向。需要指出的是,这不仅与个体经历、性格与修养相关,也可能深受企业制度与文化氛围的塑造。

若一家企业内部缺乏对不同意见的宽容,那么,员工、管理层乃至外部顾问,都会逐渐丧失批评与建言的动力,甚至转而阿谀奉承、曲意逢迎‌。久而久之,只会进一步强化企业掌舵者对外部批评的排斥。届时,即便企业掌舵者作出了明显错误的决策,可能也无人敢于、愿于提醒和劝止。在某些发展的关键节点上,这给企业带来的危害可能是“致命”的。

罗永浩与西贝之争,实为罗永浩与西贝董事长贾国龙之争。从扬言起诉罗永浩开始,贾国龙的一系列应对就颇受诟病,却又“一路绿灯”。这不免让人怀疑,西贝内部是否本就不宽容不同的声音,乃至于丧失了对高层决策的纠偏能力?

无论如何,即便只是从自身利益来考虑,宽容对待消费者的批评,也是西贝应补上的一课。而这一课的起点,恐怕在于,企业内部首先应构建一种真正接纳多元意见的文化与制度。

揆诸现实,可以注意到,排斥消费者批评的企业,并非凤毛麟角,有些甚至已经到了让人“不敢批评”的地步了。尽管说,“网络黑嘴”需要坚决打击,但企业若走向极端,患上“舆情洁癖”,最终会造成“差评很少,好评也少”的现象。这不是健康的商业环境,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就此而言,需要“补课”的,恐怕又不止是西贝了。

来源:红网

作者:张瑜

编辑:周怡琳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