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舆情中心(红网智库)出品
文| 张瑜
据鲁网报道,9月15日,有网友发贴称,重庆理工大学两江6栋女生宿舍安排了男性留学生入住,引发关注。该网帖中的照片里有多名黑人男性。发文者表示,女生们不理解把留学男生安排进两江6栋女生宿舍的操作,门口还挂有“女生宿舍,男生勿入”的牌子。
9月16日晚,“重庆理工大学”官微就此事件发布情况说明:
舆情发酵开来,引发公众关注,校方并未视而不见,而是及时作出回应,整体姿态值得肯定。不过,细致审读这份情况说明,又很难让人感受到十足的诚意。所谓的“深表歉意”,究竟有多“深”?答案可能令人失望。
一方面,问题被淡化了。
男女混住,即便分层管理,但同住一栋楼,男女双方仍有交集。在部分公共区域,女性无法像之前一样自由活动,必须注意男性目光的存在。此事引发质疑乃至舆论关注,也正是因为它触及到了女性学生的隐私与安全感。
但在校方的情况说明中,男女混住一栋楼,带给女性学生的影响,只是“生活不便”。这一表述不能说错,但恐怕也过于轻描淡写了,没有反映出实质问题。
另一方面,责任被回避了。
从情况说明来看,整起事件的发端,是“原定为2025级男留学生住宿点的16号学生公寓部分家具尚未到位”。然而,既然临近开学,既然“招收了37个国家的近三百名来华留学生”,按理说,提前准备好相应的宿舍应是基本要求。家具未及时到位,说明校方工作安排上没有预留“提前量”,没有为突发情况留出缓冲空间。
作为解决方案,学校临时安排男女学生同栋混住,但这真的是唯一的选择吗?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替代方案?作出决定前,又问过涉事楼栋的女学生,征求过她们的意见,尊重她们的感受了吗?
一前一后,可谓一错再错。但审视校方的情况说明,对于自身责任,即便只是“工作失误”“考虑欠妥”等简单的表述都没有。看上去,家具未及时到位,纯粹是客观原因所致;安排男女混住一栋楼,也并无不妥,毕竟校方“实行了严格的电梯管控、专人值班、分层管理等相关措施”。
其实,既然要致歉,首先得指出自己错在哪里,要清清楚楚地“认领”责任。如果连“错在哪”都一字不提,反而去强调客观因素、宣扬正面工作,那么,致歉就很难给人真诚之感。事实上,也正是因此,情况说明末尾的“举一反三”“立行立改”,更让人觉得是空话、套话——到底“反”的是什么,“改”的是什么?
查阅重庆理工大学微信公众号,这份情况说明是9月16日晚发布的。截至17日21时,阅读量已达6.6万。然而,留言区却是一片空白。很难说,这是因为无人评论。更有可能的是,恰是因为评论的人多,并且批评声仍然很强烈。这份情况说明的实际效果,恐怕并不符合校方的预期。
放大视野来看,无论是淡化问题,还是回避责任,一些单位在舆情回应上都耍过类似套路。有的情况通报所显露的“文字功夫”,更可谓相当了得。但是,“读者”以及大众的“阅读能力”,也从来不应被低估。
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在舆情回应上,这个道理同样也适用。对于问题,不轻描淡写,对于责任,不回避推脱,真诚地与大众对话,那么,即便出现疏漏,也可以争取到大众的包容和谅解。相反,一开始就心存算计,藏着小心思,那么,即便各种正面表态全部用尽,也会留下前后矛盾的破绽,露出虚与委蛇的内里,引发更多的质疑与批评。
老子曰,“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庄子曰,“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互联网时代,舆情发酵得快而广,越来越多单位愈发重视舆情回应,甚至专门组织相关的培训。但是,入脑入心的是“术”还是“道”?甚至于,所学所思的是不是“离道之术”?这或许是一个值得进一步关注和讨论的话题。
来源:红网
作者:张瑜
编辑:刘炜翔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yuqing-wap.rednet.cn/content/646943/51/15290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