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舆情中心(红网智库)出品
文丨张瑜
“警车现身山姆”事件迎来反转。
先前,英德市法院相关人士称,女司机“当时在工作之中,不存在公车私用”。但9月26日,英德市法院发布通报承认,法院工作人员在送文件的过程中,就近去了山姆超市购买午餐以及私人生活用品。对于先前的事实回应,通报表示系“我院工作人员在未全面调查的情况下擅自对外作出回应”,并“深表歉意”。
虽然脸上无光,甚至有些难堪,但英德市法院不回避问题,仍然值得给予肯定。总体上,舆论也是非常认可。不过,若对标更高的标准,涉事单位在舆情回应上,其实可以拿出更为真诚的姿态。
一是通报时间的选择问题。
“警车现身山姆”事件的通报时间,选在了周五深夜。这不是个例。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恐怕是,周末时段,公众更多地将时间用于娱乐休闲,对公共事件的关注和讨论度会降低很多。周五,尤其是周五深夜发布通报,能够让涉事单位尽快度过舆情高峰期。但这种刻意回避的姿态,未免失了一些真诚,有时在效果上还可能适得其反。更进一步,质疑也会随之浮现:既然发布时间尚且要挑挑拣拣,那么,通报在其他方面是否也存在刻意回避?
二是细节信息的披露问题。
审视“警车现身山姆”事件的情况通报,总体算是清楚明白,但细节也有含糊之处。通报写道,“……用餐后,工作人员在未着制服的情况下,驾驶警车离开停车场……”所谓的“未着制服”,究竟是出发时就未按规定着装,还是进入超市时刻意更换?细节,并非无关紧要的枝节。倘若通报刻意予以回避,难免让人怀疑其中另有隐情。哪怕事实本质并无不同,模糊的表达依然会让人觉得“不够坦率”。
三是处分决定公开问题。
通报明确指出,相关人员已违反规定,并称“将依规依纪作出严肃处理”。然而,处分的具体结果并未同步公布。这样的做法在很多通报中并不鲜见。问题在于,既然违规事实已经查实,处理依据也清晰明确,那么处分决定理应不难作出。应看到,若在通报时同步公布处分结果,既可对内形成震慑效应,对外也能展现接受监督的积极姿态。通报若停留于“将处理”,却迟迟不见“后文”,公众就可能怀疑是否存在“暗箱操作”——该罚的是否真的处罚?该重罚的会不会轻轻放过?类似的怀疑一旦蔓延开来,难免侵蚀相关部门的公信力。
总之,“警车现身山姆”事件,官方通报其实可以更真诚。发布时间的选择,不必过于刻意;从细节信息的披露,再到处分决定的公开,也可以更加透明。
来源:红网
作者:张瑜
编辑:刘炜翔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yuqing-wap.rednet.cn/content/646943/62/15320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