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舆评 | 地铁撞保洁员致3死1伤:“阶段性通报”本不该缺失
2025-09-25 22:39:37 字号:

舆评 | 地铁撞保洁员致3死1伤:“阶段性通报”本不该缺失

红网舆情中心(红网智库)出品

文丨张瑜

据媒体报道,浙江省绍兴市轨道交通2号线9月13日晚发生一起地铁列车撞上保洁员致多人伤亡的安全事故。

多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事故发生后,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曾在全省交通管理系统内部分发传达一文件,内容提及该事故发生在9月13日23时30分许,致3人死亡1人受伤。

9月24日下午,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安全处工作人员表示,省里对此事已提级调查,事故具体伤亡人数、事故原因等,届时会在调查报告上统一对外公布。

2号线.png

▲绍兴地铁2号线。图据绍兴发布。

地铁是公共交通工具,安全管理向来严格。这起伤亡事故的发生,既让人痛心也让人深感意外。

从舆论反应来看,同样让人深感意外的是,这起事故发生于9月13日,但直到9月24日才见诸于众。若非媒体进行报道,时间或许还会拉得更长。

涉事的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称,“省里对此事已提级调查,事故具体伤亡人数、事故原因等,届时会在调查报告上统一对外公布。”

提级调查,当然是重视的体现。但需指出的是,倘若前期只字不提,不披露任何信息,等到彻彻底底、方方面面都查清后,再来抛出“官方通报”,恐怕并不是理性的选择。

应看到,越是重大的事故,个体传播的主动性往往越高。一旦涉及的人员和环节较多时,信息扩散的概率也随之增大。刻意限制或消极回避,收效可能都不理想。

在此背景下,一旦事故信息最终流出,官方的“失声”就极易被解读为“捂盖子”,从而引发各类猜测与联想——不仅指向事故本身,还可能延伸至权力运作与履职状况,从而损害职能部门的公信力。最终发布的调查结果,即便再详尽、再全面,也可能因前期“失声”而仍旧面临质疑。

反之,若能及时发布阶段性通报,即便初期披露的信息有限,即便只是表明“正在调查”,但也能体现对公众知情权、监督权与参与权的尊重,进而为双方的互动对话建立良好的信任基础。后续通报只要经得起检验,职能部门不难有效平息舆情。

222.png

绍兴地铁2号线。图据绍兴发布。

在这方面,中央层面其实已有要求。按照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加强生产安全事故信息公开工作的意见》,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内容外,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积极主动向社会公开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信息,通报事故原因,公布事故调查报告和责任追究处理结果”。《意见》中还明确提到,“事故调查组或事故调查组组长单位要根据调查进展,及时向社会通报事故情况”。

由是观之,无论从现实后果还是制度要求来看,对于这起地铁安全事故,相关部门长达十余天的沉默,都是失当之选。

丧命的保洁员需要一个交代。悲剧发生的原因要彻查,教训必须汲取,类似的悲剧不容重演。与此同时,职能部门在信息公开工作上的不足,恐怕也亟须反思与改进。相同的问题不能一再发生。

来源:红网

作者:张瑜

编辑:刘炜翔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