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旅游市场呈现什么趋势?
根据携程、同程、飞猪、去哪儿、美团等多家在线旅游平台发布的《“五一”旅游出行预测报告》,2025年“五一”期间,旅游市场将呈现“长线游爆发”“跨境双向升温”“县域游逆袭”等鲜明特征。
新态势带来新挑战。对于旅游管理者、目的地政府及相关企业而言,如何精准识别并有效防范潜在舆情风险,无疑是一次治理能力的“大考”。
“长线游爆发”:服务与治理压力暴增
今年“五一”,在“请4休11”拼假模式的带动下,不少游客选择“4月25日启程、5月3日返程”的组合,实现最长10天的假期。途牛、去哪儿等平台数据显示,“五一”期间跨市住宿订单占比超过80%,连住两晚及以上的深度游用户比例预期达到20%。游客的出行半径显著拉长,从“短途打卡”逐步向“深度体验”转变。
舆情风险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目的地承载力有限:热门景区如九寨沟、三亚、香格里拉等地虽具备较高知名度,但若未做好游客容量管理、交通疏导与应急响应,极易因排队久、体验差引发不满,特别是,在游客停留时间拉长背景下,负面情绪更易积聚放大。
二是“爆改”民宿与虚假宣传:为迎合深度游需求,一些“临时改造”的住宿设施,实际体验可能与宣传严重不符,埋下维权与舆情隐患,甚至酿成集中投诉。
三是游客滞留风险:一旦遭遇天气突变、航班延误或交通中断,长线游客可能面临时间成本和情绪成本的双重压力,极易将不满情绪转化为舆情爆点。
建议:对重点长线目的地的而言,有必要“提级”管理,进一步做好承载量预测与分流管理,通过新媒体以及互动平台,强化信息实时传递,积极引导游客合理安排行程,同时,保持监督高压姿态,严查“虚假宣传”等旅游市场乱象。
“跨境双向升温”:文化摩擦可能性升高
今年“五一”,跨境游迎来“久违的热潮”。数据显示,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173%,出境游预订进入高峰,其中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传统目的地依然火热,奥地利、卡塔尔、挪威等新兴目的地增长迅速。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与日本游客实现“双向奔赴”:在日本黄金周与中国“五一”假期重叠背景下,双边游客交流活跃。
在“跨境双向升温”趋势下,以下舆情风险需要重点关注:
一是文化差异导致误解或冲突:中外游客在餐饮、交通、支付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若未提前沟通好,容易产生误解甚至引发争执,并被放大至社交平台形成负面热点。
二是安全事故引发国际舆情联动:无论是境内接待外国游客,还是中国游客出境旅游,一旦发生人员伤亡、诈骗、财物丢失等事件,不仅会引发国内关注,更可能被国际媒体放大,带来形象损害。
三是政策理解偏差造成体验落差:例如部分外籍游客不了解“中国买退税政策”实际操作流程,若流程繁琐、指引不清,极易引发“政策与体验不符”的负面观感。
此外,中国以开放之姿,迎接国际游客来华旅游,但当前国际局势不稳定因素增多,随着外国游客来华数量增加,不排除在交流中产生一般性误解或分歧,可能因特定舆论环境而被放大,甚至成为国际话题。
建议:在入境方面,相关目的地可加强多语言导览、服务人员培训,完善国际化公共设施;出境方面,在线平台需强化签证、保险、法律咨询等服务支持,避免因“小事未备”演化为“大舆情”。宣传上,重视完善中外媒体沟通机制,建立快速回应窗口。现场处置方面,提前部署跨文化沟通培训,完善引导与应急处置机制,及时化解矛盾,防止小纠纷演变为影响双方交流的舆论风波。
“县域游逆袭”:要“流量”更要“留量”
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期间,旅游下沉化趋势更加明显,四线及以下城市旅游热度同比增长25%,增速高出高线城市11个百分点。越来越多年轻游客奔赴“小城秘境”,追求“治愈式”深度旅游。在“去景区化”与“旅游融合”的双重推动下,县域旅游成为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
但县域游的舆情风险往往隐藏更深:
一是接待能力不足与体验落差:不少县域虽具旅游潜力,但基础设施配套滞后,如交通不便、信号盲区、厕所卫生差,极易引发游客吐槽。
二是价格争议与“天价事件”:部分网红县域出现“价格虚高”或“看人下菜”现象,极易引发舆情发酵,成为社交媒体批判焦点。
三是非遗演出与民族文化表演中的“演绎过度”:若文化内容失真、流于表演,反而可能引发争议,被指“猎奇化”甚至“消费少数民族”。
此外,在舆情风险防控上,基层的短板也相对突出。比如,部分县城地区缺少系统化、自动化的舆情监测工具,跨部门协同机制不健全,应急处置流程不完善,导致“问题早苗头未察觉、后期舆情难扑灭”。
建议:相关地方需加大对乡村旅游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投入,实施游客承载量管理,同时加强对住宿和客运服务的监管。本地旅游部门可与专业平台合作开展服务培训,同时在演艺、民俗展示中注重真实性与尊重性,避免形式主义式的文化消费。长远看,应补齐舆情监测与应急处置体系短板,提升舆情风险的前瞻性治理能力。
结语:主动识别风险、精细化治理,是维护良好舆论环境的基础。面对2025年“五一”假期旅游市场的新态势,政府、企业和社会需协同发力,共同防范风险、化解矛盾,确保“五一”假期旅游安全有序,为经济和社会稳定贡献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张瑜
编辑:周怡琳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yuqing-wap.rednet.cn/content/646948/63/14918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