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舆评 | 岂可拿汶川地震纪念日当企宣“背景板”
2025-05-15 17:10:59 字号:

舆评 | 岂可拿汶川地震纪念日当企宣“背景板”

图1.png

“5月12日,是汶川地震17周年纪念日,也是60年一遇的好日子,四蛇聚首(注:蛇年蛇月蛇日蛇时)……”

看到这样的品牌宣传文案,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心平气和。但四川成都一家名为“雪人与茶”的奶茶店,偏偏就这样踩进了雷区。

据报道,该店在5月12日开业试运营,并配发了上述宣传内容。有网友对此感到不适,质疑商家用汶川地震纪念日营销。5月13日,门店工作人员回应:“为什么定在5月12日开始试运营,需要询问公司,我并不清楚。”媒体多次尝试拨打其公司电话,但截至发稿时也未获接通。

目前,雪人与茶官方账号已将该帖删除。

地震图.png

当地街道办工作人员的判断,其实相当中肯:“该店定于5月12日开业并无违规,但若站在普通市民的角度看,该账号发文时说法确有不妥。”

众所周知,5月12日不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十七年前的这一天,汶川发生地震,近7万人丧生,1.8万人失踪,37万余人受伤。5月12日,早已是一代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痛点。

当然,从法律上讲,5月12日并不是一个法定的“禁娱日”。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依然在这一天结婚、办寿宴、搬家、开店,日常运转如常。“雪人与茶”选在这一天试营业,也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不当之处,或者说,真正引人反感的是,它在对外的公开宣传中,主动提到“汶川地震纪念日”,将之当作企宣“背景板,称5月12日是个“好日子”。这种不当“嫁接”“混搭”,不仅语义相当矛盾,更对地震逝者及其亲属,对侥幸存活下来的人,对大众的历史记忆与公共情感缺乏起码尊重。

2021年,河南多地出现罕见特大暴雨,某房地产企业却搞起了灾难营销,在海报中宣称“入住高地,让风雨只是风景”。二者留给大众的观感,恐怕都是“吃相”非常难看。    

地产广告.png

其实,品牌方如果只是照常发布“今天试营业”的文案,哪怕时间正好是5月12日,恐怕也很少有人因此不满,更不会轻易上纲上线、扣帽子。

退一步讲,汶川地震纪念日也不是完全不能提,一旦提了,就应考虑到这一特定背景,保持庄重严肃的宣传基调,在尊重大众的历史记忆与公共情感的基础上展开宣传。

“今天是汶川地震17周年,我们也在这一天开张,谨以一杯热茶,缅怀逝者,致敬生命的坚韧与重生。”如果采取类似表述,想必不会有人认为不妥,甚至会感受到些许温暖,品牌方也能获得“加分”。

333.png

注意力经济时代,品牌追求传播和出圈无可厚非。从相对固定的“节日”,到流行变换的“梗”,到突发性的社会事件,通过各种各样的热点借势营销,更已属互联网营销的常规操作。

但热点背后所关涉的,可能是历史记忆与公共情感,也可能是文化传统,可能是群体权益,也可能是个体伤痕。“蹭”的方式如果不当,那么,“蹭”的速度再快,也不过是加速给自己“招黑”。

拿“5·12”当宣传“背景板的企业,并不多见,因“蹭热点”不当而跌入舆情漩涡的品牌,却时有出现。一次失误可能导致品牌信任崩塌,修复之路则往往困难重重。避免“踏进同一条河”,或重蹈他人覆辙,完善的舆情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不可或缺。

具体就此次事件而言,在营销宣传方面,任何对外发布的文案,不应缺少严格的风险审核。同时,不妨建立“敏感日清单”,杜绝在高风险节点发布不合时宜的信息。另外,在审核力量支撑上,除了用好内部人才,也可以引入专业团队或聘请外部顾问,对文案进行多轮审查,充分评估潜在的敏感点。

一旦仍有疏漏导致舆情滋生,从快速回应到真诚沟通,再到公布整改措施,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像“雪人与茶”这般采取“鸵鸟式处置”,仅删除宣传文案,不作任何公开回应,并非理性选择,可能会加剧公众的不满情绪,让本可控的舆情滑向更深的信任危机。

444.png

舆情风险防范与处置,是企业维护品牌形象的核心保障。“防火墙”砌得是否坚固,“灭火器”是否运转有效,代表着企业对舆论的重视与理解程度,体现着企业向外构建紧密连接的能力。那些善于激发共情与共鸣,而非制造冲突与撕裂的企业,必定会被消费者与大众托举得更高更远,从市场中获得丰厚的回报与激励。

来源:红网

作者:张瑜

编辑:周怡琳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