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针对湖南省教育厅年初出台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政策要求,“时刻微民意”展开微调查(此次调查受访者均来自湖南地区)。结果显示,该政策获公众高度认可,但学校落实层面仍存在明显短板,政策如何有效落地,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此次调查围绕政策认知、落实情况及改进建议展开,结果凸显了政策与现实的“温差”。在对该政策的态度上,86.21%的受访者选择“非常支持”,认为此举能切实改善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助力缓解肥胖、近视率上升问题;10.34%的受访者“比较支持”,但表示需平衡运动与课业时间;仅3.45%持中立态度,反对声音为零。这一数据表明,“让学生在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的政策初衷与受访者的认知高度契合。
“我非常支持学生加大开展体育锻炼,我小孩读小学,现在每周安排了4次羽毛球培训,趁现在学习任务不重时就抓紧锻炼身体,也是为未来打基础。但以后到了初高中,学业压力增大,是否有充足的锻炼时间就说不准了。”长沙环保职院体育课教学部主任彭程非常重视小孩的体育锻炼,但也担心过重的学业压力会挤压孩子锻炼时长。
然而,政策落地效果却未能跟上公众期待。调查显示,仅20.6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孩子所在学校或身边学校有“落实到位”;27.59%坦言“偶尔落实”,多数仅流于形式;更有31.03%直接表示“没有落实”,另有20.69%受访者对落实情况“不太清楚”。这意味着超半数学校未能稳定保障学生每日2小时运动时间,政策落地层面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
“现在学校的体育锻炼不少是流于形式,一是场地有限没条件开展一些活动,其次就是学生在教室里多是打闹为主,难以达到真正的锻炼效果。”长沙市大同小学的一位家长反映道。
“学校的一个大课间加上一节体育课,基本就已满足2小时锻炼时长。”也有家长表示已落实到位。
“目前来看,‘每天2小时运动’各地具体执行标准和落实情况仍存在差异,长沙地区相对落实得较好些。”
“爱动和锻炼其实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有效激活并延续其天性,后期我们将利用技术赋能,设计趣味课程、锻炼计划等,科学有效地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锻炼。同时,也要想办法助推家长和学校提高重视、达成共识。”中教体育公司总经理李绍龙介绍道。
细究落实难的原因,既有硬件制约,也有观念壁垒。从硬件看,部分学校运动场地不足,难以满足全体学生同时开展活动的需求,这与受访者“增加运动场地,保障固定时间段活动空间”的建议相呼应;从观念看,应试教育背景下“唯成绩论”依旧“顽固”,部分学校担心运动挤占文化课时间影响考试成绩,导致政策执行打折扣。
智库微建议:
要破解这一困局,需多方协同发力。学校层面,应优化体育活动设计:一方面按受访者建议,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课间操”基础配置,增加足球、篮球等赛事,也可与相关体育企业合作,引进先进技术手段,通过趣味化、互动性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可探索“体育学分制”,将运动时长与学分挂钩,确保全员参与。家庭层面,需转变教育观念,配合学校培养孩子运动习惯,家长自身也应增强健身意识,营造“全家运动”氛围。政策层面,则要强化监督考核,将体育活动落实情况纳入学校评价体系,同时持续推进学业减负,打破“运动与成绩对立”的误区——正如受访者所言,“需改变大环境,打破唯成绩论,营造人人皆可成才的氛围”。
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教育的“底色”,“每天运动2小时”不是简单的时间要求,更是对“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践行。唯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破解落实堵点,才能让政策真正落地生根,让孩子们在运动中收获健康与成长。
来源:红网
作者:刘炜翔
编辑:张瑜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yuqing-wap.rednet.cn/content/646954/54/15342378.html